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海棠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24节

      第229章 康熙驾崩
    弘晅想也没想:“真的又如何,假的又如何, 死的又不是大清百姓。”
    “不是大清百姓就不是人命?”胤禩简直不敢相信他听到的。
    太子理所当然的说:“在孤眼里朝鲜百姓和俄人没什么区别, 八叔非要答案,孤告诉你, 不是人命不人命的问题,而是他们的死活跟孤没关系。有那么多闲粮,还不如分给大清吃不上饭的百姓。”
    “你——”胤禩张了张嘴,“岂有此理!”
    弘晅被叔叔哥哥们挤兑惯了, 丝毫没感到不快:“八叔觉得孤不对,大可向汗阿玛禀报。不过,孤敢保证你的皇帝哥哥会称赞孤, 数落你一顿。”
    胤禩看向胤禛无声地问, 真的?
    “皇上二哥怎么想的我不清楚。”胤禛道,“咱们可以算算, 朝鲜比京城冷, 今年二月中京城下了一场大雪, 朝鲜那边即便没有雪,先前下的雪也不可能化。
    “据我所知朝鲜主食大米, 为保秧苗不冻死,他们大概四月初或者三月底插秧。而那边的水稻大概四个月左右收割。这个时候稻苗应该都没黄,或者刚刚泛黄,至于这季水稻能见多少,至少得再过二十天才能知晓。即便颗粒无收,也没到必须赈灾的时候。”
    胤禟不解:“那你还要派人查看?”
    “朝鲜国王若真胡扯, 咱们也无需找理由应付。”胤禛说着话转向太子。
    弘晅:“孤不同意呢?”
    “那就不去。”胤禛说的干脆。
    弘晅睁大眼:“四叔都不想想?”
    “想什么?”胤禛道,“朝鲜百姓又不是大清百姓,太子刚才已经说了。太子觉得我会为了几个朝鲜人跟你作对?我恨不得除了大清以外的人都死光。”
    弘晅啧一声:“还是你狠,不愧是孤的四叔。今儿孤心情好,请你们去东宫用膳。”起身伸个懒腰就往外走。
    胤禩扯扯胤禛的衣角:“真由着他?”
    “太子并没说错。”胤禛道,“属国强大起来对朝廷没好处。”
    胤禩顿时无语。
    胤礽抵达赤峰,向蒙古诸台吉炫耀一下他的软车轱辘马车,在众台吉的羡慕嫉妒中继续往北。听到策凌说俄人如今已撤到离原先划定的边界线八十里外,便叮嘱策凌见好就收,他并不想把红毛子惹毛。
    策凌也不想把红毛子惹毛,不过他也得防着红毛子,于是提出向朝廷买火器。其实策凌更想找朝廷要,可惜皇帝太小气,借给他火器都要他出来回费用,送他?这辈子甭想。
    胤礽听到策凌要的不多,便跟策凌说火器由胤禟负责,他并不知道一枚火炮造价多少,吩咐他直接给胤禟写信。
    八月初,胤禟接到策凌的信,过了三五天又接到几封蒙古王爷的信。纵然九王爷去过漠北,到过南海最南端,见多识广,可是看到皇帝出去一趟卖掉三十枚火炮,两百粒弹,忍不住感慨,他见识太少。
    翌日,见着弘晅,没有外臣在场,胤禟故意把策凌写给他的信给弘晅看:“有什么想说的?”
    “咱们不用的那些火器卖给他们。”弘晅道,“别卖最新的火炮。”
    胤禟:“你的汗阿玛太大方,之前借给策凌的火器就是前年做出来的。”
    “这两年没有改进?”弘晅问。
    胤禟仔细一想:“是有一点点改进。”
    “这就行了啊。”弘晅道,“即便策凌请懂行的人研制,等他做出来一模一样的,咱们新的又出来了。怕什么,尽管卖。”
    胤禟服气:“真是你汗阿玛的好儿子。”
    “必须的。”弘晅道,“给云南、四川和西藏那边去信,叫他们联络一下那边的外国人,问问他们要不要火器,把以前的火器全部清理出去。”
    胤禟皱眉:“卖给他们做什么?”
    “听汗阿玛说南边那些小国都被西方来的洋人占了,当地人肯定想夺回来。”弘晅知道胤礽一直惦记签《尼布楚条约》让出去的地,将心比心,“咱们提供火器,他们把洋人打回去,消减洋人的地盘,咱们也不用整天担心被洋人比下去,洋人攻打咱们啊。”
    胤禛看了他一眼:“你倒是会一举反三。”
    “谢谢四叔夸赞。”太子脸皮十分厚,冲胤禛笑笑,就问胤禟,“除了火器,还有别的事?”
    胤禟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没了。本来还指望你劝劝你汗阿玛。”
    “汗阿玛决定的事,孤劝不了。”弘晅道,“汗阿玛连皇玛法的话都不听,孤说得多了,他直接揍孤。”
    胤禛:“每次都是一巴掌,跟挠痒痒似的还好意思往外说。”
    “那是没打在你身上。”弘晅扔下朱笔,“孤得陪皇玛法用膳去了,剩下的你们处理。”不等叔叔们开口,又说,“汗阿玛说了,你们协助孤处理政务,别想什么都不干。”说完就往慈宁宫方向跑。
    胤禟望着他一蹦三跳,很是无语:“难怪皇嫂不给他选太子妃,就这样选了太子妃,他也能把太子妃给气得天天都想回娘家。”
    “羡慕不?”胤禛问。
    胤禟楞了一下:“我羡慕他?开什么玩笑。”突然一顿,苦笑道,“有时候是挺羡慕。两位嫡兄比他年长六岁,又是皇兄和皇嫂最小的孩子,无需像你我小时候为了能让汗阿玛多看一眼,绞尽脑汁想法子引起汗阿玛注意,皇兄和皇嫂就把世间最好的送到他面前。唉,咱们这个太子,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会投胎。”
    “你是太子的叔叔,你也挺会投胎。”胤禩说一句,“走了,回去吃饭,别在这儿感慨。皇兄见着策凌,估计快回来了。一旦被他发现哪些地方处置的不妥当,甭说铁帽子王,你连亲王的爵都保不住。”
    九月九日,胤礽回到紫禁城,查太子处理的事务。石舜华忙着闺女的婚事。直到十一月初八把弘晗嫁出去,夫妻俩才算闲下来。
    石舜华心性豁达,后宫又没什么糟心事,明明只比胤礽小一岁,站在天天操心军国大事的胤礽身边,说两人差七八岁也没人怀疑。
    晚上歇息时,石舜华把胤礽拉到身边,指着镜子里的人:“以后小事都交给弘晅吧。”
    胤礽张嘴想说不,看到妻子光彩四溢的模样:“朕是该歇歇了。”
    弘晅打小便是吃软不吃硬,凡事都得顺毛锊,胤礽命他处理政务,弘晅仗着胤礽在京城,一准会推脱或者乱来。
    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飘起大雪,石舜华命宫人准备暖锅子,化个十分精致的妆,便命奴才去乾清宫请天家父子回来吃暖锅子。
    弘晅天天见石舜华,也没瞧见她和以往不同。石舜华见儿子没意识到,吃个半饱,弘晅的动作慢了下来,石舜华就说:“小五,我今儿早上跟你汗阿玛说,我俩如今一块出去,百姓都会以为我是他的继福晋,他还不信,你说是不是?”
    弘晅张口就说:“怎么可——”看清他爹娘的相貌,惊讶道,“皇额娘越活越年轻呀。您最近吃了什么?”
    “是你汗阿玛老了。”石舜华道。
    胤礽知道她在给弘晅下套:“朕只比你大一岁。”
    “这就是操心和不操心的区别。”石舜华看向弘晅,“你汗阿玛前半生太苦,你觉得是不是该让他享享清福?”
    弘晅撇嘴:“合着您在这儿等着儿臣呢。”
    “我儿聪明,却也粗心。”石舜华笑道,“不提醒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想起来呢。你三哥带着你侄子进宫,你汗阿玛想抱抱,他都怕累着你汗阿玛。”
    弘晅被娇宠大,早已习惯爹娘在身边,虽然不想学着处理政务,可是他又真怕把他爹累出个好歹,一觉不醒,抿抿嘴,思索片刻:“好吧。”
    “真乖。”石舜华顺手摸摸他的脑袋。
    弘晅顿时不好意思:“皇额娘,儿臣都十七岁了,别动不动摸儿臣的脑袋,被外人看见儿臣威严尽失。”
    “每天只想着吃和睡,你还有威严?”胤礽道,“你的叔叔和哥哥们一个比一个有本事,不想把懒病改掉,就要让他们看到你的才能。否则,待朕去了,大清会出现周朝的情况,君王只是个摆设。早些天朝鲜的事应对的就不错,朝鲜使臣没得到朕的回复也没再递奏章,说明朝鲜的旱灾并不严重。”
    弘晅:“那件事儿臣也有考量。早年儿臣和皇玛法去南海时,就跟三哥聊过,海南四面靠海,庄稼颗粒无收,海南的百姓可以去海里捕捞东西果腹。当然,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朝鲜三面靠海,朝鲜南部国土最宽的地方也不过六百里,位于最中间的百姓没得吃,两天之内即可抵达海边,捡蛤蜊、捡海菜充饥。再说了,朝鲜此次禀报一个地方大旱,受灾百姓顶多十多万,儿臣不信朝鲜国王无力赈灾。”
    “有没有解释给你四叔和八叔听?”胤礽问。
    弘晅:“没有,儿臣觉得没必要。”
    “不错,没必要。”胤礽道,“他们是长辈,也是臣。你是晚辈,却是君。你做任何事都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前提得保证自己的决策是对的。不然,无论你以后做什么决定,他们都会拦着你。还有一点,不能确定或者毫无把握的事,必须跟王公大臣商议,你没有说服他们就不能再做。否则,你就是个任性妄为的皇帝。”
    弘晅点了点头:“儿臣谨记。”
    “吃菜,都煮化了。”石舜华给弘晅夹点白菜,“这个是东北送来的,吃起来有点甜。小五,用白菜心蘸酱也挺好吃的。”
    弘晅看了她一眼:“儿臣确定您比汗阿玛年轻是因为太会吃。”
    “不让她吃让她干么去?”胤礽问,“你哥哥姐姐成家了。她的金玉满堂四家商号也给你们兄弟,存下的银子给暖暖和晗晗,想出宫买些东西都得算着手里的银子够不够,如今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吃。”
    弘晅冲石舜华扮个鬼脸:“好可怜啊,皇后娘娘。”
    “你娶个太子妃生个嫡子,本宫给你养着就不可怜了。”石舜华睨了他一眼,“这个法子怎么样?”
    弘晅很不客气:“不怎么样。皇额娘若是真这么无聊,您和汗阿玛再给儿臣生个弟弟呗。妹妹也成,儿臣不挑。”
    “小混蛋,连你娘也敢调侃。”石舜华揪住他的耳朵,“生了你之后,我和你汗阿玛就没打算再要第二个孩子。”
    弘晅:“儿臣——晋江?出什么事了?”
    胤礽下意识回头,就看到晋江站在门口正打算开口:“急件?”
    “不是。”晋江道,“奴才刚刚瞧见慈宁宫的王以诚宣太医,太上皇可能病了。”
    弘晅:“汗阿玛别着急,儿臣先过去看看。”说着话大步往外走。
    片刻,弘晅到慈宁宫看到东次间门口有几个奴才,猜到康熙在东次间,撩开门帘走进去:“皇玛法怎么了?”
    “太子来了?”康熙的声音有些沙哑,“扶朕起来。”
    弘晅走过去扶起他:“额头很烫,奴才们咱们侍候的?”
    “不怪他们。”康熙道,“是朕自个托大了。你怎么知道朕不舒服?”
    弘晅:“孙儿在景仁宫用饭,看到奴才去找汗阿玛。外面天黑雪大路滑,汗阿玛走的不如孙儿快,汗阿玛得过一会儿才能到。”
    “小病,别让皇帝过来了。”康熙很清楚儿子身体不如他壮实,“你也回去吧,朕喝了药就没事了。”
    弘晅却没有离开,亲自侍奉康熙。待康熙躺下,胤礽才到。不过,此时康熙已闭目养神。隐隐听到胤礽的声音,康熙摆摆手,胤礽和弘晅回去了。
    明明是小病,却五六天才转好。病好了之后,康熙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饭后更懒得绕着慈宁宫慢走,也是此时康熙终于意识到他老了。
    和平九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六周岁生时当天,因不是整寿,胤礽就没想过给康熙大操大办。然而,胤礽下了早朝,一到景仁宫就听到石舜华说:“梁九功跟妾身说,汗阿玛希望皇上和皇上的兄弟们都带上自家儿孙去慈宁宫用晌午饭。”
    “什么意思?”胤礽没听明白。
    石舜华:“弘晅说汗阿玛这些日子总念叨自己老了,说不定哪天就起不来了。希望儿孙齐聚一堂给他祝寿。”
    “十五弟和十八弟都不在京城,齐聚什么?”胤礽挑眉,“除夕家宴又不是没聚,他真是想一出是一出。”
    石舜华好笑:“即便一年来个两次,还能折腾几次呢。”然而,直到七年后,也就是和平十五年秋,康熙七十二岁这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病了十多天,每日被病痛折磨着,觉得这辈子没什么遗憾的康熙把儿子们叫到跟前,命令胤礽给他一碗毒药。
    胤礽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随即给康熙灌一碗苦药。众人瞧着康熙吐了,看向胤礽皆一副不赞同的模样。没等他们说出指责的话,就听到康熙骂胤礽给他灌黄连水。
    一众小辈满脸错愕,接着就听到皇帝问:“后悔了没?”
    康熙已不太能说出话,可是被黄连水刺激的当时简直像回光返照,指着胤礽骂一碗茶的工夫才停。也不敢再让儿子给他毒药,忍着折磨,三日后离开人世。
    胤礽当即罢朝三日,紧接着又发诏为康熙守孝三年。
    皇帝和太上皇感情极深,胤礽为康熙守孝这件事没有任何人怀疑他的孝心。而胤禛等人亲眼看到胤礽的头发都快全白了,即便不乐意跟太子处事,也劝胤礽趁机多歇歇,无关紧要的事交给太子处置。
    和平十二年开春,弘晅大婚,婚后三年,到和平十五年开春,弘晅和太子妃生两个嫡子,两个侧福晋分别生一个儿子和一个闺女。瞧着自己有四个孩子了,从夏天一直到冬天,弘晅天天睡在惇本殿。
    起先太子妃索绰罗氏去找过他,弘晅说他得给康熙守孝,这个理由索绰罗氏无言以对。
    和平十六年,十月,康熙走一年多了,孙子辈只需守孝一年,孝期早过了,弘晅却没有搬回后院毓庆宫的打算,继续睡在惇本殿。
    索绰罗氏又去前院找人,弘晅说他汗阿玛把政务都交给他,他忙,别打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