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海棠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7节

      司马电六今天穿的是朱雀军的灰军装,上臂外侧绣有一只黑豹,与清朝武官的三品游击补服一致,除陆达以外,朱雀军最高的军职就是游击了。
    司马电六和家中的长辈见过礼后,转头大叫:“来呀来呀。”
    身后李云睿带着二十多人,看到司马电六招呼,便一挥手:“上!上!帮忙拿东西。”
    “小六,这些是你的护兵?”
    “哎呦,那可不敢,我们朱雀军就没护兵,按说我还有个副官,可现在人在讲武堂学习呢,还没分下来。云纵啊,见见我家长辈,大伯,这是我同僚,营鸿儒都尉,李云纵。这位是营都司,莫青岩。”
    李云纵和莫青岩冲司马电六的长辈一拱手。
    “他们都是你的下属啊。好小伙子,好使唤。”司马电六的大伯真不客气。
    “大伯,他们是我的同僚,不是我的下属。就是给您帮忙拿东西的这些人,都是我在黄埔第一期的同学,最低的也是个把总。”
    “哎呦,还都是总爷,总爷不也得听你这游击的嘛。好歹从三品呢。”
    司马电六无奈的朝李云纵笑笑,李云纵倒是豁达的人,招呼同学们,也是他现在的属官,帮着抬箱子。
    司马电六继续给他的大伯解释:“大伯,您稍微给我留点面子,我接您是私事,不能调自己下属的兵,这都是同学看在情面上来帮忙的。”
    他大伯摆摆手,走前头去了。
    阿伯问道:“小六啊,你把我们这一大家子安排到哪落脚啊。”
    “您先跟我去白云山的新兵营住下,过几日,会有人接你们去临高。”
    “家里的地可都卖啰。祖宅现在归大宗的人。我们一家靠什么营生?”
    “临高有地,好地。”
    临高。
    “临高的土著都清完了吗?家属来的原来越多,屯垦的事情要抓紧。”
    “不用清,根据东厂早慢熊斯基的调查,临高现在没什么居民。明末的时候,1622年到1629年,连刮了三场怪风,当地本来就没多少人口,从此就人烟灭绝了,所以称为临高三风。”
    “怎么会有三场怪风?”
    “我估计是别的时空的穿越者,超光速穿越的时候带的物资质量太大,能量等于光速的平方乘以质量,如果一艘四千吨的货轮,不管他用什么方式穿越,所引爆的能量都相当于一颗新地岛氢弹。连续三颗新地岛氢弹,短短八年内打在临高这一个点上,还会有人烟么。”
    “临高本来人就不多,经过这样三场时空风暴,也没什么大的影响,好吧,马上组织家属向临高移民,开展屯垦。”
    “自耕农吗?”楚剑功疑虑的问。
    “对,自耕农。”
    “自耕农这一套玩了两千年了,一定会以土地兼并引发大规模流民起义告终。你就不能有点现代人的思维嘛。”
    “我知道,我知道。你想搞农村工业化组织将农民都变成农业企业的雇佣工人。”
    “是的,现代化大生产,要有现代化的样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死路一条,这是你我都知道的历史。”
    “可是你搞企业化农业,那我们从谁哪里掠夺工农剪刀差呢?不掠夺工农剪刀差,怎么完成原始积累?”李颖修反问,“我们现在又没有能力出去搞殖民掠夺。”
    “掠夺农业来养工业吗?”
    “废话,难道掠夺工业来养农业啊?你现在有工业可以‘反哺’农业么?”
    “那岂不是对农民很不公平?”
    “经过数百年在数学,物理,化学以及组织学的进步,终于在十九世纪实现了社会化工业大生产,这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飞跃进步。可是,处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人,资本家也好,管理者也好,产业工人也好,如果仍旧和两千年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下的自耕农处于同一地位,那么社会的进步之处又在哪里呢?”
    “你不用质问我嘛,掠夺工农剪刀差,我没有半点不安。我只是更清楚的了解一下,你对农村的安排。上次我们不是说从收丝网络建立农村组织开始对农村改造么?不是要大量买进粮食来加速农村的破产么?”楚剑功笑着说。
    “这并不矛盾,多管齐下。你现在去和自耕农说,让他放弃了自家的田地,进工厂,当工人,他肯定不干。但我们又不可能停下我们的进度,抽出时间来教育和劝说。自耕农就自耕农吧。农业七字诀,土肥水种药管工,每一样,它都离不开工业,当然,这是说我们推广化肥和农药,大规模兴修水利以后的情况。”
    “化肥,农药,水利,对了,种子,还有收购,可以在南洋总局下面,成立一家农资公司,专门控制这些。”
    “挺上道嘛。化肥,农药,种子,这些东西真好,用过一次,食髓知味。第二年就必须接着用。农民买不起的话,可以向南洋银行贷款,还不了帐,自然银行去收地。管他自耕农还是地主,统统将土地收归国有,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搞企业化农业,雇佣劳动了。农业生产将由农业工人来完成,农民将只是一种职业,而不再是一个阶级。”
    “贷款来收地……,要坚决打击农村私人信贷。反正私人信贷总是和高利贷、赌博、吸大烟联系在一起的,可以名正言顺的打击。”
    “还有个问题,我们要在临高进行这项政策实验,可是临高现在安置的都是朱雀军的家属……”
    注:本章和临高的朋友开个玩笑,但即使没有临高三风,海南也没多少人。所以不影响本书的设定。
    现在可以打赏纵横币了,大家手头宽裕就打赏点吧
    2二元社会
    “我们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他们是朱雀军的家属,就让他们困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里头,以后每年还要给他们补贴。”李颖修说。
    “所以,他们一定要破产,然后,农转工。对吧。”楚剑功说。
    “临高的屯垦场在国有化的同时,失去土地的人,一部分转化成农场的管理人员,或者叫国企职工,另一部分则进入南洋实业总局下属的其他企业,被培养成产业工人。现在即使加上补备兵,两万朱雀军的家属不会超过十万人,而十万产业工人对我们即将铺开的建设计划来说,远远不够。这还没扣除不能参加劳动,也不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老弱病残。”
    “我怎么听得这么耳熟,你这好像是国企小社会,这些家属在进入南洋实业总局下属企业的时候,就获得了一种身份,国企工人,对吧。由此,我们在广东省制造了一个二元社会,一面是南洋实业总局的国企社会,另一面是晚清的条块化的封建经济社会。根据我们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工业社会将向吸盘一样,从农村吸取剪刀差,从而成长壮大起来,不断扩展,最后实现普遍的城市化。当然,这是理想情况。”
    “城市化的社会改造?我倒没有想这么远,光想着剥夺剪刀差了,你这种想法有理论根据吗?”
    “尼可拉斯-鲁曼的社会系统论,他认为,社会就像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一旦成型,就将自行运转,而不符合这个系统的部分,将自然而然的被改造。举个你熟知的例子,在我们那个时空,以户口的形式形成了城乡二元化,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一个非农户口,吃商品粮,是无数农家子弟的最高梦想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考大学,当兵,以及做其他许许多多的事情,来获得一个‘农转非’的机会。”
    “农村自耕农的大范围破产,将创造大量自由劳动力,他们要么去给地主当雇农,要么到城市里来,成为工业劳动力,这是城市化的推动力。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南洋实业总局的编制,就相当于一个非农户口,这是吸引力的一方面,”
    “不对,是南洋实业总局和朱雀军的工兵联合体,相当于一个非农户口。”
    “听起来是不错。”李颖修有些迟疑,“但是,效率怎么办?南洋实业总局如果独家垄断了,难道不怕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怎么会垄断呢,至少在革命胜利前,南洋实业总局都面对着最强大的殖民主义和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的竞争,不胜利,就灭亡。怎么会垄断?至于革命胜利后,我既然能把南洋实业总局建起来,也能拆了它。”
    “哈哈哈,”李颖修笑了起来,“不如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两人把南洋实业总局分了吧。根据‘所有人在位’才会有效率的传说,我们将南洋实业总局私有化之后会才会更尽心尽力。”
    “‘所有人在位’?所有人在位的最高形式是家天下,照这个理论帝制是效率最高的经济形态,所有的皇帝会因为所有人在位而勤政。好了,别扯远了,商量一下我们的具体步骤。”
    “先将朱雀军的家属分批安置到临高,每对夫妻有地五十亩,自家有钱的,可以另外购置,同时,由南洋实业公司下属农资公司兴修水利,卖水给他们,从现在,就要养成他们依赖农资公司的习惯,明年春耕的时候,卖种子给他们,同时定购粮食,控制住供销两头。”
    “如果人家钱多,广置土地,使用雇农呢?”
    “那随便他们,反正我们控制种子,水利,销路,将来还有化肥和农药,我不信他们能反出天去。”
    “说到农药化肥,现在发明了吗?”楚剑功有些担心。
    “化肥……找两个化学工程师,氮磷钾慢慢配,总能成功的,农药也是一样。”
    “按环保主义者的想法,应该顺其自然吧。”
    “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话人类现在还在树上,还不会使用火。”
    “扯了这么半天,都累了,说点开心的事情吧。”
    “有什么开心的事情,钱,女人。”
    “庸俗。”
    李颖修眉毛一挑:“说到女人,上次谈婚姻法的时候,你神色不大对啊。在京师欠下风流债了?”
    “没有。”
    “会不会有人抱着孩子来广州认亲?”
    “要有的话,尽快承认,我还能帮你想办法。”
    “我的私事,要你想什么办法?”
    “好了,我不问了,谈谈钱吧。”
    “买货的一千六百万两白银都到齐了吗?”
    “到齐了。连广西的二百万两都到了。”
    “广西,一下子拿出二百万两来,你说太平天国会不会现在就反了。”
    “不知道,顺其自然。”
    “六百吨白银入库,可以正式印刷银圆券了?”
    “是的,还是按照计划,账目上和东印度公司货币互换五百万英镑,让你去英国采购,另外,我们再印刷两千五百万大洋的银圆券,投入广东市场。如果市场稳定的话,明年后年,一共再印五千万。”
    “这七千五百万元怎么花?”
    “每年五百万养朱雀军,这是雷打不动的。”
    “还剩下六千万元,你有花钱的计划吗?”
    “当然有了,而且很充实,有另一时空的历史作参照,还有早慢熊斯基做条件分析?”
    “那一段历史,1952年?”
    “不是。是从1867年到甲午战争前,日本用在工商业建设上的费用是4000万日元,大致上也就是四千万大洋,如果一切顺利,三年内我们总共可以拿出6000万大洋的银圆券用于建设,如果我们和明治维新一样有效率,三年时间,我们能够把工业体系的架子搭起来。”
    “三年之后,我们就可以造反了?”
    “如果一切顺利。”
    “有书面的计划吗?”
    “早慢熊斯基在写,后天可以向我们提交。”
    “如果早慢熊斯基写的东西,附和我们在另外的时空的经验,我该怎么奖励他呢?好吧,授予他发改委主任的头衔怎么样。”
    “东厂都监,还是‘朝廷腹心’比较有爱。哼哼。”
    注:1870年代,按金本位计算,1盎司黄金=4.247737英镑=20.7美元=20.7日元=25大洋=105法郎
    1840年代,书中南洋银行采用的是银本位,白银还未贬值,简化设定,大致1银圆券=1日元=1美元=0.2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