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海棠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79章 困局

      “皇上,加上太师府的二十万两,这次咱们一共募集了四十万两银子,足以给京城的将士发饷了。”
    见崇祯皇帝神色黯然,立在一旁的司礼监首席掌印太监、东厂提督曹化淳不由得开口劝导道,“只要南京的勤王之师到来,那么此次危机自然解矣。”
    “但愿如此吧。”
    崇祯皇帝闻言微微颔首,现在北方的局势成为了一团乱麻,他也唯有把希望寄托南京的军队,如果李宏宇能及时赶到最好,李宏宇犹如定海神针只要出现在京城那么京城的局势就会变得稳定。
    此时此刻,崇祯皇帝真的有些后悔,早知道宣府等地的明军将领不靠谱的话,他就被李宏宇留在身边了,这样一来有李宏宇的坐镇那些将领也不至于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投敌。
    可话又说回来了,崇祯皇帝对李宏宇还是比较忌惮的,当年天启皇帝采用的就是把李宏宇外放任职的方式来驾驭李宏宇,他肯定也要那样做使得李宏宇远离朝堂。
    事实证明,让李宏宇外放任职是一个正确的抉择,李宏宇这些年把海关司经营得风生水起,大明从中获益匪浅。
    但同时崇祯皇帝也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完全把李宏宇隔绝朝廷的中枢,十年间没有让李宏宇回京一次,而天启皇帝绝对不会这样做,肯定每隔两三年都要召回李宏宇商议军国大事,让李宏宇在京辅佐一段时间,使得李宏宇人尽其才。
    “皇上,如今事态危急,不知皇上有没想过南巡?”曹化淳迟疑了一下,试探性地躬身向崇祯皇帝说道。
    这里的南巡只是一个委婉的说法,曹化淳的意思是让崇祯皇帝到南京避难,与形势混乱的北方相比,南方的局势更加安定,南京也有着十余万明军可用。
    崇祯皇帝闻言微微怔了一下,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色,不得不说现在到南京避难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可他身为堂堂的天子就这么去了南京岂不是颜面尽失?
    “皇上,如今形势危急,京城人心思变,皇上不可居于险境,还是早做定夺为好。”曹化淳见崇祯皇帝有所犹豫,不由得开口恳请道,天知道这京城能守多久?
    “此事朕自有决断。”崇祯皇帝的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一丝无奈的苦笑,现在明军还被挡在居庸关,如果他提出南巡的话势必会影响军心,而且朝中的文武百官也不会同意。
    毕竟,自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以来,还从没有哪个皇帝逃离北京道南京避难的,即便是土木堡之战后,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瓦剌部,继任的景泰皇帝在于谦等大臣的辅佐下固守京城。
    况且,朝廷的文武大员基业都在北京城,自然也不希望崇祯皇帝放弃,否则他们的家业可就要全毁了。
    另外,崇祯皇帝还要担心路上会不会被追赶的大顺军追上,皇上出行可不比普通人,有着严格的制式,行军速度能快了才怪。
    所以,南巡之事牵连甚广,崇祯皇帝要想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再者说了,虽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打到了居庸关,距离京城近在咫尺,但是大明在南方还有不少军队,京城也城高墙厚兵力众多,一旦坚守大顺军无可奈何。
    “禀皇上,大事不好了,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投向了李闯叛逆,现在李闯匪军已经向京城袭来。”
    崇祯皇帝正在权衡南巡的利弊时,一名内侍忽然急匆匆地跑了进来,神色惊慌地跪在地上向崇祯皇帝禀报。
    “什么?”崇祯皇帝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脸上满是匪夷所思的神色,万万想不到杜之秩和唐通竟然会投降大顺军。
    要知道居庸关是京城抵挡大顺军的最后一道关隘,一旦居庸关失陷,那么大顺军将会一马平川地直抵京城。
    “无耻小人,无耻小人!”经过最初的错愕,崇祯皇帝回过神来,用力一拍桌面后站起身,面色铁青地说道,如此一来等于把京城拱手送到了李自成的面前。
    “禁军呢?朕派到居庸关的禁军呢?”随后,崇祯皇帝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瞪着那名报讯的内侍喝问道。
    自从宣府和大同守将投降大顺军后,崇祯皇帝为了加强居庸关的防护,把城外禁军大营的两万禁军调到了居庸关防守,这可是他手里最后剩下的军事力量。
    两年前的松锦大战,禁军折损兵力近一半,由于禁军挑选人员非常严格,所以现在只恢复了两万人的编制。
    崇祯皇帝不相信禁军也会跟着杜之秩和唐通等人叛变,难道禁军被大顺军给消灭了不成?
    “回皇上,杜之秩和唐通伪造圣旨,把禁军调去了紫荆关,然后开关投向了李闯匪军。”那名内侍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神色紧张地答道。
    “可恶!”崇祯皇帝闻言顿时气得满脸通红,早知道他就让禁军留在京城固守,现在可好,禁军被骗去了紫荆关,无法及时回援京城。
    “快,紧闭城门,召集各部院大员前来议事。”随后,崇祯皇帝面色阴沉地吩咐道,他现在恨不得把杜之秩和唐通千刀万剐。
    “诸位爱卿可有何退敌良策?”等京城的文武大员来到乾清宫后,崇祯皇帝把居庸关失陷的消息告诉了众人,然后神色严肃地说道。
    得知杜之秩和唐通竟然投敌,现场的文武大臣莫不面露惊恐的神色,他们原本还指望着居庸关挡住李自成的大顺军,未曾想大顺军竟然如此轻易地就拿下了居庸关,如此一来京城岂不危矣。
    “皇上,事态危急,请皇上速速南狩!”经过最初的错愕,一名瘦高个大臣向崇祯皇帝一躬身,急声说道。
    南狩与南巡的意思一样,都是让崇祯皇帝到南京城去,免得陷入险境。
    “皇上,此举万万不可,现在是与匪军交战的关键时刻,皇上一走势必导致军心不稳。”随后,另外一名壮实大臣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况且,一旦被匪军追上,后果不堪设想。”
    “京城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死地,皇上只要轻车简从,匪军岂能追上?”瘦高个大臣闻言顿时开始反驳道。
    “现在南京勤王之师就在路上,只要咱们固守京城,等勤王之师一至危局即可解开!”壮实大臣不甘示弱地反驳道,“你让皇上出城,居心何在?”
    “本官一片赤胆忠心,天地可鉴,你休要羞辱本官!”瘦高个大臣顿时怒了,指着那名壮实大臣呵斥道。
    “应该即刻南狩,皇上坐镇南京指挥全局。”
    “不能走,路上出了岔子谁能担起这个责任?”
    ……
    随着瘦高个大臣和壮实大臣怒目而视,现场的大臣们立刻分成了支持两人的两派,相互间争吵不休,使得乾清宫大殿里顿时成为了一个吵闹的菜市场。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望着眼前的一幕,脸上浮现出无奈的神色,心情失落到了极点,这都什么时候了那些大臣还有心思打嘴仗?
    “禀皇上,李闯匪军已经抵达城外。”就在那些大臣们喋喋不休地争吵时,一名内侍快步走进大殿,尖着嗓子向崇祯皇帝禀报。
    此言一出,大殿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先前吵得不可开交的大臣们不由得面面相觑,脸上满是惊恐的神色。
    这一下,两派大臣也不用再争了,崇祯皇帝就是想走都走不了。
    崇祯皇帝随即起身,面无表情地离开,与其听那些大臣们争吵不如出去透透气,反正那些人也不会拿出什么有用的主意来。
    现场的众臣纷纷躬身恭送崇祯皇帝,等崇祯皇帝走后一哄而散,三五成群地走出了乾清宫大殿,低声议论着京城被围一事。
    “唉,好好的江山为何成了这般模样,难道朕做错了什么上天要惩罚于朕?”
    午夜时分,崇祯皇帝来到乾清宫内的一座凉亭,仰望着天上的星辰淡淡地叹道,他不可谓不勤政,可为何大明却沦落到了这般田地。
    “那些人只会阳奉阴违,争权夺利,欺上瞒下,误国,误国呀!”随后,崇祯面色一寒,咬牙切齿地说道,他口中的“那些人”自然指的是那些在大殿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文武大臣。
    “皇上,若忠贤在,时事必不至此!”听了崇祯皇帝的这句感慨,躬身立在一旁的曹化淳不由得开口说道。
    “魏忠贤!”崇祯皇帝的脸色顿时就是一黯,眼前浮现出了那个曾经被他深恶痛绝的“权宦”来。
    当年,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一是受到了东林党官员的蒙蔽认为有着“九千岁”称号的魏忠贤是一个祸害,二来他太过自负认为能驾驭东林党和朝臣,故而最终杀了魏忠贤来安抚东林党。
    可如今看来崇祯皇帝确实是错了,魏忠贤死后全国商税骤减,使得崇祯皇帝不得不加收田赋,进而导致百姓怨声载道,造反迭起。
    要是魏忠贤在的话,百姓的日子虽苦但也不至于到要起来造反的地步,朝中的文武官员也不敢肆意欺瞒他。
    “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崇祯皇帝的口中缓缓说出了八个字,他想到了天启皇帝临终前叮嘱他的事情,要他重用魏忠贤。
    以前,崇祯皇帝还不能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以为天启皇帝是要给魏忠贤谋一条后路。
    可现在他明白了过来,朝臣们越是恨魏忠贤那么意味着他们对魏忠贤越忌惮,魏忠贤就是一把对付朝臣的利刃,唯有其才能降服朝堂上那些奸诈的文武官员,进而使得皇帝的政令顺利执行,确保大明的利益。
    说实话,如果崇祯皇帝身边有魏忠贤这样的宦官,那么局势不至于到了如今这个地步。
    可惜,崇祯皇帝不是天启皇帝,没有天启皇帝的心胸和魄力,更没有天启皇帝的眼光,导致了今日的危局。
    “传令下去,收殓魏忠贤的尸骨,好生安葬!”
    沉吟了一下,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地向曹化淳吩咐道,他现在后悔杀魏忠贤,虽然魏忠贤是东林党口中的奸臣,但对皇帝而言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奴才。
    “奴才这就去办。”曹化淳闻言脸上闪过一丝欣慰的神色,高声应道。
    “内外诸臣误我,内外诸臣误我!”崇祯皇帝随后望向了漫天的星辰,捶了一下胸口神色悲愤地说道,他是一个勤政的君王,可满朝大臣却不是治世的臣子,心中感到万分懊恼。
    两天后,李自成亲自率军抵达了北京城,下令围城的大顺军攻打北京内城的平则门和西直门,以及外城的彰义门。
    结果到了晚上,广宁门的守将为了能在大顺军谋得一个好前程竟然开城投敌,放大顺军进入。
    至此北京城的外城失陷,内城失去了外城的屏障,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打下外城后,李自成派了一名使者前去见崇祯皇帝,提出了停战的条件。
    这名使者是在昌平投降李自成的守城太监杜勋,给崇祯皇帝带来了李自成的条件,李自成要割据西北为王以及百万两的奖赏,这样一来李自成不仅退兵而且还会帮着明军消灭其他的农民军,甚至出关攻打后金。
    对于李自成的这个提议,崇祯皇帝一时间难以决断,能达成这个协议固然可以解了京城之围,但签署这种城下之盟他的天子颜面何在?大明的颜面何存?
    因此,崇祯皇帝并没有答应杜勋,他毕竟是大明的天子,岂可做出那种有辱大明威严的事情来?
    如果李自成在居庸关外提出这么个条件,那么崇祯皇帝还可能答应,毕竟有居庸关挡着给了崇祯皇帝一个台阶下。
    可如今李自成的大顺军都杀到了家门口,崇祯皇帝要是签了这个盟约岂不是成为了千古笑柄?
    李自成本以为崇祯皇帝会答应他的这个提议,这样一来大家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可惜他忽视了崇祯皇帝的自尊心,岂会签署这种颜面尽失的城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