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大肆扩官(二更)
朱由崧如愿住进了莫斯科城内莫斯科河畔博罗薇次基山岗上的克林姆林宫,拿下这座城市是大明远征军成军之后,朱由崧的一大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
朱由崧觉得很有成就感,让张献忠,宋献策等人宣传大明国策,安抚城内居民的同时,朱由崧带着几千随行护驾的亲兵卫队在城内外转了一圈。
这座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这个已经有了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城市,足足让朱由崧君臣游览了好几天,最后朱由崧在红场上还检阅了几万军队。
接下来沙皇俄国所有的军队被解散,皇族被软禁起来,什么国会组织全都解散,朱由崧也没杀这些官员,只是没收财产让他们回家种地去。
然后朱由崧传旨北京的内阁高宏图和王铎加紧选派官员赴沙皇俄国的各州城任职。
对于沙俄这样的野蛮民族,朱由崧可不会心慈手软,抱有什么幻想,臣服了可不能算完,得彻底汉化了他们才行!
但是这得分几个战略步骤,首先朱由崧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统治,就是要把整个沙皇俄国的版图并入大明。
他们原来的行政区划,要么改为省,要么改为州,府,县,乡镇等,先派中国人的官员和军队治理他们,并进行移民,要彻底汉化他们到一定的程度再选派当地的沙俄民族为官,这当然需要一个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计划,汉化这么大一个欧洲国家那可不是三言两语三年五载的事情。
消息传到了北京,大明朝朝野震动,大江南北全部轰动了,弘光大帝带着大明远征军,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灭亡了沙俄,太了不起了,简直是神人也!
他们臣服了还不算完,陛下还要把整个沙俄并入大明的版图,那可是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啊,大明原来的版图得乘个二。
还要选拔官员,派驻军队,进行移民。
有消息传出,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交头接耳,无不盛赞弘光大帝的神勇无敌。
以往历朝历代的君王强盛的时候,能不受别国的欺负凌辱就不错了,有时一些边陲小国过来臣服,但是国力已衰败,纷纷又开始变成白眼狼了。现在大明朝打出亚洲冲出欧洲,世界竟然这么大?老百姓怎么想的都有。
身为帝王的朱由崧远征在外,以内阁为首的国家机器照样运转。
以内阁首辅高弘图和那个次辅王铎为首的文武百官经过内阁会议,立即拿出了一套方案。
只有对各级各类官员进行大肆扩招了,这主要是有两个途径,一是科举制度加快频率,原来的三年一大考,现在变成一年一大考。二是增加官员的录取率,院乡会殿四个级别的考试,录取率翻了两番,每省的院试和乡试优秀者和不愿意再往上考试者,即可授予相应的官职,当然这样的官职比较低。
但至少这要比一辈子才是个童声或者秀才,而沾不到官气强得多,让学而优则仕这四个字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另外加大直接从军队提拔官职力度,也不知是军人,各行各业,特别优秀者,经过举荐和考察皆可为官。
这一套大肆扩招官员的方案形成最后的奏折,呈递到暂居在欧洲克里姆林宫的朱由崧那里。
朱由崧一看,嗬,内阁的这几个老头真敢想啊,这样一来,估计提笔能文者和那些识数者,以及三教九流的能人异士都可以官一下子了。这简直比后世的大学扩招还厉害呀!
朱由崧又一想,方案虽然有些荒唐,但是眼下应急一下还是可行的。要不然,沙俄这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并到了大明的版图,中国得增加多少个行省和建制县?乡镇小吏就不用说了,现在沙皇俄国的人口没有一一也差不多吧,这样等于大明朝的人口翻了一倍,地盘增加了两倍。
也不只是一个沙俄,还正在征服美洲,八嘎国,将来还有非洲,欧洲等地,统一全球。官员的需求量一下子得增加多少才能够用?
夸张一点的说,只有要是中国人拍拍脑袋就是一个,到沙俄的地盘及各地任官职也不为过。
如果还按原来的模式走,把内阁那几个老家伙难为死也不成啊,就这样凑合着想往前走吧。
经过几年的过渡期,稳定下来就好了。对官场毕竟可以优胜劣汰,另外沙俄的民族经过汉化以后,也可以选用沙俄民族中的优异者为官了。
就这样,朱由崧提起御笔,在方案上批了红,用了印,然后让提督东厂的太监卢九德,带回去交给内阁按照方案实施。
至于汉人的移民和沙俄民族的移民问题,下一步再实施。
朱由崧在克里姆林宫呆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他享尽了异域的风土人情,特殊西餐,从未品过的美味佳肴,还有多情开放的沙俄舞蹈以及金发碧眼的美妞,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特殊的服务把朱由崧弄的简直到了人间的天堂。
朱由崧带着御营军队和一批锦衣卫在克里姆林宫享受着超级帝王的生活,二路兵马大元帅张献忠可没闲着,他率领的10万远征军在莫斯科仅修整了几天兵马,就马不停蹄继续西征了。
沙皇俄国被大明完全吞并,在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轰动,毕竟沙皇俄国现在是整个欧洲五强之一,在当时的世界上举足轻重。就这样被大明朝说灭亡就灭亡了,怎能不让人震惊?
中国人或者叫东方人入主欧洲了,这实在是旷古未有之事,很明显,接下来世界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举世注目。
无独有偶。沙皇俄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没有两个月克里姆林宫便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是来自法国巴黎的全权代表使者,他代表的当然是法国的摄政王,那位欧洲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奥地利的安娜来找朱由崧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