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海棠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四百二十八章 人事大变动

      美国在后世是个众所周知的中产阶级国家,举世公认。
    而美国真正走向中产阶级发展的,吹响这个号角的,还是《宅地法》。
    李安生是农科专业毕业,又多年接触农业与农村发展,自然是深有体会。
    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 ,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
    可以说,自由土地是北美建立新中产阶级社会的首要条件。在欧洲,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获得一点土地或一个农庄,而中国的农民更加的悲惨,他们成为富农都是奢望,但东北不一样,东北有大量的土地需要开发,拿下外东北与西伯利亚之后,这种情况更加的明显。
    美国农业社会的独特之处在于,市场的存在先于农场,欧洲的农场先于市场而存在,这样就使农民依照传统死死守住土地,无法变成美国式的农民企业家,而美国农场主的生产不仅自给自足,而且还进入市场。19世纪美国国内工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市场,促使美国农业进一步商品化,另外,美国的农产品还进入了欧洲市场。市场经济促使农业使用机器,并尽可能开拓更多的土地。这使得美国农夫没有任何的历史负担和传统的桎梏。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绝对的个人主义的。由于他们没有欧洲式的封建羁绊,他们是最热心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社会群体。
    美国农业社会的民主传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得以形成,而美国的农业社会也诞生了大量的中产阶级。
    东北走的正是这条道路,但又有所不同。
    李安生处心积虑的打一场中俄战争,正是为了促进东北的工业发展,不仅是重工业,还有轻工业,这种直接的迅猛的刺激,使得大量的粮食转向了加工行业,大量的人口转向工业,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利润,来促使农业经济进一步的深化。
    与美国的道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没有的,而李安生也在进一步鼓励关内百姓移民外东北,进一步开发外东北与西伯利亚,不仅能够扩大这种农业社会,还能够促进关内的状况得到改变。
    由于大量的人口迁移到东北,甚至是外东北、蒙古等地,使得关内的土地压力减轻了许多。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地主找不到佃户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顽固思想严重,仍然不停进行土地兼并的地主。
    农民土地短缺是由官僚、地主、商人对土地的大规模兼并和沉重的人口压力造成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主要依靠自身劳动力,年复一年地以落后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在沉重的地租剥削下,处于入不敷出的艰窘境地。由于土地短缺,特别是土地占有不平衡与人口压力的双重作用,将农民推出家门,迫使他们走上迁移之路。
    中国人讲究在家乡生存,离乡的人最大的梦想也是落叶归根,但是在沉重的剥削之下,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
    东北由于大规模的开展工业建设,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开战,新迁移的人口不再以种地为谋生手段,而是选择进入许多工厂。
    不过,东北的土地压力也在进一步加大,要想出现像美国一样的《宅地法》那种优厚的土地政策,只能想办法进一步得到土地。
    美国国土总面积为96291万公顷,其中耕地达19745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150151万公顷)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目前的耕地还只有美国的一半,粮食产出却占了美国每年粮食产量的八成,这倒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但为了北方的生态环境考虑,中国目前的耕地面积不宜大量增加,要想进一步的消除贫困人口,新的土地政策一直无法颁布出来。
    这个矛盾将在一战开打后得到缓解,工业的兴旺,将会使得中国进一步的实现工业化。
    而一战结束后,这种矛盾将会再次体现,中国只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文莱共和国基本上占据了婆罗洲——加里曼丹岛,以及棉兰老岛,这些地区初步能够开垦的耕地面积为600余万公顷。
    李安生最为看重的是后世的印尼土地,这个国家的耕地面积一直维持在6000多万公顷,比中国的耕地面积还要大。
    而且,这个国家离中国比较近,适合大量移民。
    目前文莱共和国正在有目的的按照计划接纳大量的华人移民,从江浙到四川,从云南到广东、福建,整个南方省份都在向文莱迁移人口。
    英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主要的还是归结为文莱当局的强烈野心,既要做土地大国,又要做人口大国。
    这个一开始面积狭小的撮尔小邦,一贯的胃口就很好,反复的折腾了美国几年,终于买下了棉兰老岛的主权,这点,从一开始文莱共和国要求加入到英国自治领之中,就能看出。
    目前中国移居东南亚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华民国自从与沙俄一战之后,国际地位提高了许多,英荷殖民者也不敢任意的欺辱华人。
    但华人地位的提升,还是要靠政府的努力,故而,李安生已经等不及了,他必须尽快上台执政。
    12月11日,袁世凯正式因病辞职,离开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
    按照临时约法,由副总统程德全暂摄国事。
    程德全于12月15日赶到京城,正式宣布《中华民国约法》颁布的日子定为明年三月,重新选举总统。
    这个选举就很微妙了,程德全的意图也很明显,是要为李安生铺路,为混合制改为总统制彻底的铺平道路。
    而接下来的一连串的人事任命,也让许多人看出了玄机。
    李平书出任江苏省省长,廖仲恺出任广东省省长,宋教仁出任福建省省长,林虎出任安徽省省长,徐绍桢出任江苏省省长,而南京军区司令的位子则落到了蒋方震的头上,一时间,天下震动。
    而12月16号,总统府再次经内阁副署,与陆军部共同发布了新的人事命令,岑春煊为广西省省长,解冷为海南省省长,蔡锷正式出任昆明军区司令,而广西则归属到了广州军区之中,广州军区司令落到了陈炯明的头上。
    陕西归属到了兰州军区防区,军区司令为阎锡山,北京军区则将山东、河南都包含其内,冯国璋出任军区司令。王士珍出任北京市市长,曹锟出任天津市市长,与虞洽卿这个上海市长并称为三大直辖市一把手。
    这是个权力分配,在老袁之后,共和党内部两派,以及国民党之间。
    而12月17日,李安生也通电全国,宣布辞职,准备进行总统大选。
    算下来,还是程李系占了最大的便宜,如今取消了总督职务,就只剩下内外蒙总督锡良这个过渡总督。但是程李系在省长与军区司令上,还是占据了不少席位。
    加上蔡锷、岑春煊、陈炯明等这样与程李系关系很近的民主人士或者国民党员,李安生当选为总统已经没有太大的疑义。
    这一连串的人事变动,就像是地震一样,震晕了中华民国的官场。
    这次的总统大选是间接选举,由议会产生,程李系向来赢得大部分议员的支持,使得有心要竞争的人都纷纷打了退堂鼓。
    隐居幕后两年多后,李安生终于露出了他的爪牙,以及一部分隐藏起来的真正实力。
    1914年的元旦,国会正式通过了《中华民国教育法》,同一天,程德全正式签发总统命令,宣告这部法律正式通过。
    “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最为引入瞩目的是其中的义务教育条例,民国政府规定,全国儿童自实岁6岁起,开始为期十年的义务教育,所有教育经费都由政府拨付,各级学校一律不得已各种名义向民众收费。
    1904年,清政府颁定《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岁入寻常小学修业3年。埃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
    义务教育自此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而民国之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却很好履行了前清遗留下来的任务,在很多省份都实现了七年义务教育,在东北,更是彻底的实现了七年义务教育,入学孩童还享受国民强身福利,也就是早中餐营养制度。
    之前内忧外患,各级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举步维艰,许多偏远地区根本就没有办法实现义务教育。
    而这个法律的及时推出,也确定了民国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义务,实在穷困的地方实行义务教育,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上级政府拨出专款补贴,二是依靠各家慈善机构的联合执行会。(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