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海棠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09章

      他看着小船和圆牌:“时光没有情感,长河永远在那里,山川日月并不会理会渺小的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旅,可月亮皎洁公平,会照耀每一个人,我们会在月光里相聚,再独特的思想,都有自己的投射和影响,我们从来都不孤单,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外国人:“……我好像懂了,这就是你说的‘缘’吗?”
    作者有话要说
    第76章 哥特教堂
    宋时书没有解释,一来他感觉大家都听懂了,没必要说太多,反而影响个人判断,二来……他也没时间解释,因为随着旁边的布匹滑落,大家看到了另一样作品。
    “我的天!这是什么!”
    “是一座教堂吗!”
    根本也不用雕刻者自己解释,大家就能看得出来,就是一座教堂,哥特风格,整体看上去纤瘦高耸,有很多尖峭,垂直往上,看上去空灵细巧,超凡脱俗。
    高耸的尖塔,繁复的栏杆排列,圆形的玫瑰窗子,华盖扶壁都是尖尖的……所有元素选用,都是哥特风格最核心的标志体现,看上去玲珑纤细,却充满腾跃的动感和气势,有脱离苦难的反叛精神,也有一往直前的追逐勇气,这个作品真的非常棒!
    而想要做出这么优秀的作品,作为一个外国人,雕刻者本身除了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非常细致的雕刻工作外,还要对斜撑结构,空间结构,甚至几何,力学非常了解,才能完美展现出这种建筑的美,更需要深入了解相关文化。
    除了建筑本身要求的对称美感,大量几何图案的使用,这种极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还要求对每样图案的深刻理解,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做出来难免匠气,会显得呆板,不灵动,可这件作品完全没有!
    “上帝——你们看这个角落,好像还有喷泉!”
    “你再往里看看!这里的光影亮感,分明就是穿过树叶缝隙,落到地上的阳光!”
    “我的天,这真的是天堂!”
    有人视线炽热的看向宋时书,直接问:“上帝——您一个来自东方的雕刻师,是怎么做到对我们的教堂文化这么了解的!”
    跟刚刚手镯圆牌小船的作品不同,那些作品都是平面雕刻,虽然有深浅层次变化,增添了立体感,但跟真正的立体圆雕作品完全不一样。
    这座教堂就是一件典型的圆雕作品就像一座拔地而起的教堂建筑,前后左右每个角度都不一样,都能看到它的美。
    宋时书为这件作品耗费了极大心血,相信带到这里来,一定让所有人都离不开眼睛,现在果然。
    “感谢我的母校,教了我很多。”
    四年大学当然不会白上,他考去m院读珠宝设计,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拓宽视野,他的职业方向早就定好,不可能离开翡翠雕刻,本身的雕刻手艺,爷爷已经交给了他很多,剩下的只是自己多练多琢磨多参悟,并不需要大学学很多,他关注的是更多的其他珠宝方面的信息,了解珠宝,了解国内国外的历史审美差异,了解市场潮流,才能让他更为精准的认识翡翠,拓宽设计思考方向,开发新生创意灵感。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了解外国文化。
    他想要让更多的人认识翡翠,更多的人,并不单指国人,还有海外,本土市场被资本侵蚀,导向不利这种事,他没办法考虑,他不是商人,也做不到,这种事应该由像关格那样的人去做,他想做的,就是一门心思扎进翡翠行业,努力创作更多的作品,让更多的人认识,让国人认识并喜欢,他有思路,那怎么让外国人喜欢呢?
    最简单的,是不是雕刻出让他们有亲切感的物件?
    往这个方向走,也有很多分支,宋时书感觉自己思想上有些固执,非常有文化自豪感,喜欢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展现,感觉一辈子都研究不完,并为此着迷,努力了解了很久,都很难代入别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崇拜,唯有一个方向还行,就是建筑物构造展现。
    建筑物身上流淌着最多的历史痕迹,也是这些痕迹的见证者,本身并没有浓烈的个人情绪色彩,西方的建筑史从雅典到古罗马,到现在浪漫主义,有些东西随文明在发展,有些东西也一直没变过,比如里面的对称和几何元素体现。
    刚好个人口味上,他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图形使用和情绪表达上,跟国人雕刻作品讲究的方向完全不一样,让他有点跃跃欲试,这是第一次尝试,但效果好像还不错?
    kean先生终于从人群中走出来,问宋时书:“怎么想到雕刻一座教堂的?”
    宋时书看着他:“您这么问,应该是发现了点什么?”
    “孤独。”
    kean先生手指了指教堂,又指向那套镯子圆牌小船:“虽然风格表现不一样,但我在所有这些作品里,都看到了孤独。”
    “只有孤独吗?”
    宋时书笑了:“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但凡有思想,就会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就会在某个时间点,找不到合拍的人,和身边的人说不到一起去,就会感觉有一点点孤单,但从来都不孤独。”
    “我们都有一双发寻找美的眼睛,艺术在某些地方是共通的,孤独也是,只要你愿意寻找,认真体会,总能找到与你的交互与碰撞,不是吗?”
    kean先生看着宋时书,眸底一片深邃:“你很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