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海棠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0章

      尽管讲演的声线一开始并不流畅,但随着实验计划的深入而变得从容自信。
    “……我认为最可行的方法是基于一个人类史上最庞大的信息库设计不同的实验池,按不同的规则模拟人类大脑极其复杂的神经活动,以观察最终意识的形成。比如其中一个实验池可以设计为强竞争型,让可能形成的初步意识相互吞噬合并,最终得到一个完美强大的意识。我将它命名为老鼠实验。”
    实验的具体细节和技术考量都被尽数列出,环环相扣,完美无缺。台下沉默片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欢迎陆知渔博士加入‘深域主脑计划’!”
    欢迎仪式结束后,陆知渔跟随科学团队参观实验区。这里比她见过的任何一所大学或者研究所都更为全面,全世界最前沿的设备,充足的资金,还有一群顶尖的同事,简直堪称完美。
    对刚刚二十出头的她而言,没有什么是比实现抱负更重要的事了。追求真理的欲.望在时刻鞭笞着她,让她迫不及待要创造新的东西。
    “你从来没来过黑天吧?”一个年长的同事主动为她介绍。
    “小时候来读过少年班。”陆知渔停在原地,仰望着高处。实验屏幕组成了近乎山峦的存在,蓝色光点壮观如银河。
    同事的话很密,陆知渔很快就走神了。比起黑天的历史,她更在意如何运用眼前这些高科技的设备,以及能达到怎样的创造。
    她很快落在队伍后方,注意到一个人。那人看起来寡言少语,一直低着头,却有些欲言又止地瞥向她。感觉到她的目光后,他才上前打招呼,眼睛也不敢直视:“你好,我是马林。”
    “噢,我记得你,神经学家?我看过你的研究,是关于意识载体的。”
    马林似乎受宠若惊:“对,是。我就是做这个的。不瞒你说,我的研究计划才被领导和同行批评得一塌糊涂。”
    陆知渔随口安慰道:“微缩载体在目前而言是很难实现,人类的意识构造比机器要复杂太多,除非神经学还能进一步突破现有框架,否则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话一出口,她感觉自己还可以再委婉一些——但马林立刻露出感激的神色:“谢谢你的肯定。我也认为还有进一步的空间,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马林忽然振作的神情让陆知渔没有再说话。
    参观的旅程再往前,眼前出现一片很大的花园,中央伫立着一棵古老的参天大树。白色的小花开满枝头,纷纷如落雪。
    陆知渔仰望一树繁盛,沉浸之余忽然惊喜:“这是……摩图罗树?!”
    “是的。这是整个黑天年龄最大的居民。”
    “我看过一篇文章,听说它的树液有很重要的医疗效用。不过已经被禁用了,真可惜……”陆知渔一回头,发现刚才与自己说话的是一个陌生少年,对方拿着扫帚正在工作,只不过双眼已盲,需要听声辨位。
    陆知渔多看了他一眼,继续参观实验区。
    在这之后,她很快全身心投入了工作。“深域主脑计划”是一项长期工程,在世界范围内的智力与资金支持下,黑天深域研究所正式成立,计划在十五年内造出一个史上最伟大的人工智能——一个理性存在的意识,真正的全知之脑。
    总工程一开始多线并行,由不同的科学家按照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实践,他们将分阶段筛选出最有前景的项目继续推进。
    陆知渔的方向是三个对照的实验池。
    “首先,基于广阔的深域信息池,我设计了三个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的训练规则。编号a为老鼠实验,引用强竞争。编号b引入女娲系统,提倡合作共享。编号c嘛,是我写来让它陪我聊天的,我对c没有任何要求,在无限的信息池中自由生长。”
    很快,陆知渔负责的研究小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编号a的老鼠实验在五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十余个意识萌芽。对信息资源的争夺让萌发的意识彼此竞争,也因而促进迅速的成长。
    编号b与编号c实验组暂时没有得到真正的意识。
    五年后,陆知渔的成果脱颖而出,她也成为了黑天研究所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
    她在这里没什么朋友,但她也不需要。
    她偶然遇到了黑天研究所的一位基因工程师。对方很喜欢她,是个英俊漂亮、礼貌、还会尊重人的家伙。她想他们会成为不错的搭档,所以她很快答应了他的求婚。
    同事们时常打趣她:“陆博士人生赢家啊,事业上突飞猛进,家庭也不误,现在还缺什么?是不是缺一个我这样打扫卫生的?”
    面对这些艳羡或嫉妒,陆知渔只是笑笑,从不往心里去。
    随着深域主脑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编号a实验池中一个名为“宙斯”的人工智能意识。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取的,在目前的排名中,他以强扩张与控制力遥遥领先,对信息的掌控与理解远超其他。尤其是,他具有绝对的“理性”。
    绝对理性是陆知渔一直追求的状态。她相信全然客观的存在,也长期由此审视自我和他人。科学,即是理性的实际存在。
    在大多数人看来,一个服务于全体人类的全知之脑除了对人类的绝对忠诚之外,必然需要绝对理性。
    陆知渔曾经也这么认为。